yb官方版下载|中国历史之唐朝(3)
唐太宗经由浴血厮杀获得的,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。经由隋末的战乱,生产受到严重破坏,亟待恢复和生长,而周边情况也并不乐观。但太宗与贞观群臣的配合努力,最后实现了贞观之治的局势,社会较为安宁,成为古代社会所津津乐道的治世。
一、贞观之治 唐太宗为了维护统治,将关陇与关东贵族、江南士族(如萧瑀,系南梁皇族后裔)都加以重用,而对于原属李建成(隐太子)一派的魏征(按魏征被捕后,秦王问他,为何离间他们兄弟?他说,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,就不会遭遇这样的祸事。)等人也加以重用。
此外,他还重用了一批身世于关东田主的马周、李勣(本名徐世勣,字懋功,594-669年),这些人因为到场过隋末农民战争,因此对黎民痛苦有所相识。又选江南士人为文学侍从之臣,以为照料。
在种种势力的平衡与协助下,能够稳定统治,减缓社会矛盾。太宗初即位,与群臣举行了一次如何治国的讨论。太宗认为大乱之后不易统治,魏征则认为大乱后人心思定,受过痛苦而易于被教养。
封德彝则认为三代(夏商周)以来人心变坏,不再能够以德统治。魏征反驳道,是否治乱不在于人心变坏,而在于统治者的态度。统治者如能像三皇五帝一样判别忠奸,赏罚明白,天下自会大治。
这段议论中虽然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题的,可是魏征的言论基本切合其时的实际,并获得太宗的认同。明代王圻《三才图会》中的唐太宗像太宗也知道自己一人无法独断朝政。张玄素曾对太宗说:“隋主好自專庶務,不任羣臣;羣臣恐懼,唯知稟受推行而已,莫之敢違。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,借使得失相半,乖謬已多,下諛上蔽,不亡何待!陛下誠能謹擇羣臣而分任以事,高拱穆淸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,何憂不治!...” 这实际反映了纵然是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,天子一人也不能专断朝政。
太宗认为隋文帝就是这样的君主,不能够效法,所以因此能够和文武群臣较为平等地商讨国家大事。太宗和贞观群臣还善于从历史中学习履历。
太宗命魏征将古代儒家经典、诸子和历代史书分类摘编为《群书治要》,以供施政参考。太宗命开馆修撰梁、陈、北齐、北周、隋等五代史书,以吸取历史中兴亡的履历教训。
贞观前期,太宗能够听取臣下的谏言,群臣也能够为公着想,因此政治较为清明。其中著名的大臣,有房玄龄(579-648年)、杜如晦(585-630年),房玄龄善出谋划策,杜如晦善决议,因此称为“房谋杜断”;魏征(580-643年)敢于诤谏,频频惹恼太宗,但最后谏言都获得听取。魏征认为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,并提醒太宗要居安思危、善始善终。太宗欲封禅,为魏征所劝阻;太宗欲使魏王李泰(太宗第四子,620-652年)入武德殿,魏征以武德殿在东宫之西,所处敏感,因此力谏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魏征去世,太宗说:“人以銅爲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爲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爲鏡,可以知得失;魏徵沒,朕亡一鏡矣!”《资治通鉴》 太宗还广任贤良。一次,太宗奇怪封德彝久不举贤,封德彝说:“非不盡心,但於今未有奇才耳!”太宗说:“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長,古之致治者,豈借才於異代乎?正患己不能知,安可誣一世之人!”这体现了太宗求贤的尺度。
贞观初,首先是解决农业生长的问题。贞观元年(627年),关中饥荒,米一斗价值到一匹绢;二年,全国有蝗灾;三年,又有洪流泛滥。
只管连岁灾荒,在太宗的有效措施下,关东、关中的黎民得以在灾年到未受灾的地域就食,生活获得安宁,没有造成大的损失。贞观四年(630年)全国大丰收后,许多流散的农民回到家乡,米一斗只有三、四钱,全国一年被处决的监犯只有二十九人。
史载:東至于海,南極五嶺,皆外戶不閉,行旅不齎糧,取給於门路焉。《资治通鉴》 贞观元年二月,太宗以天下州县繁多,仕宦冗杂,大加省并。(按此详细划分由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《括地志》辑本及其他资料窥见,并参考1982年谭其骧主编《中国历史舆图集》唐高宗总章二年(669年)全图) 此外,太宗还与群臣商议,减轻了刑罚,只管不用肉刑(所谓肉刑即是需要残缺肢体的刑罚,如古代的刖、劓等酷刑)。上命吏部尙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、法官更議定律令,寬絞刑五十條爲斷右趾,上猶嫌其慘,曰:“肉刑廢已久,宜有以易之。
”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改爲加役流,徙三千里,居作三年;詔從之。《资治通鉴》 在这些措施的推行下,贞观年间泛起了生产恢复生长的情形,黎民生活较为安宁,社会矛盾比力缓和,被后世称为“贞观之治”。
二、贞观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 北方。东突厥汗国(继续自启民可汗)在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就是很大的威胁。
其时刘文静建议李渊向突厥卑辞求和。武德二年(619年),始毕可汗在和刘武周、梁师都合兵进攻太原的战争中病死,其弟俟利弗设即位,称为处罗可汗。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就死去,其弟咄苾即位,号为颉利可汗(579-634年,620-630年在位)。唐初,突厥连年进犯,唐朝因忙于统一战争而无暇征讨,颉利可汗常率兵袭扰北方边疆。
武德九年(626年)八月,太宗刚即位不久,颉利可汗亲率雄师南下,迫近长安,到达便桥(在今陕西西安西北,古渭水上,是长安与咸阳间交通门路上的桥梁)。太宗隔便桥与颉利可汗结盟,突厥酋长都行礼致意。这次看似较为屈辱的会盟,实际则是太宗抓住了主动权。
今后,突厥内部发生了矛盾分歧,颉利可汗没有措施再大肆攻唐,给了唐朝还击的时机。唐朝联系东突厥西北的薛延陀部,统治突厥东部的突利可汗(东突厥历史上有两个突利可汗,第一位即启民可汗,参见本系列第四十五期;这里是第二位,始毕可汗之子,603-631年)也降唐。贞观三年(629年)冬,唐太宗抓住突厥饥荒、部落流散、内部矛盾重重之机,派遣上将李靖、李世勣率兵进攻突厥汗庭定襄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),经由定襄、白道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蜈蚣坝)、铁山(今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)三次战役,大北突厥,次年春生俘颉利可汗,灭东突厥。北方的铁勒各部,都来归附唐朝。
这一战使得北方边疆安宁下来,排除了唐朝边疆上的最大威胁。北方各族君长都尊称唐太宗为“天可汗”,唐朝遂取代突厥统治漠北各部。
东突厥各部部门地域被设为羁縻府州,部门部众内迁,被安置在东起幽州(治今北京市市区西南),西到灵州(治今宁夏灵武)的北方地域。许多突厥贵族入唐朝为官,例如阿史那社尔、阿史那思摩等人。
唐朝与西晋相比,在北方各族内迁方面有种种优点,但也有后遗症,随着时间的推移,北方边疆上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内迁有关(好比后面高宗时后东突厥的建设)。可见各民族融合是个相当漫长的历程,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的问题。贞观后期,铁勒薛延陀部趁唐朝攻打高丽,南下入侵河套地域。
贞观二十年(646年),唐太宗命数道兴兵击灭薛延陀,再次稳定了漠北的局势。次年,唐在北方铁勒地域设瀚海府等六府。
根据回纥的请求,唐朝在东突厥各部之北至回纥部开了一条“参天可汗道”,沿途有六十八个驿站,以供往来的使者酒食。② 西南偏向 吐谷浑曾为隋炀帝击败,隋末中原大乱,吐谷浑又恢复故地,曾一度和唐朝配合攻击李轨政权。厥后吐谷浑又侵扰唐朝西北境,太宗遣李靖、侯君集、李道宗等率军,于贞观九年(635年)击败吐谷浑。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被左右杀死,唐立其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,实际控制了吐谷浑。
在吐谷浑西南,其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吐蕃王国。关于吐蕃的情况,我们后面将有专篇先容。
随着吐谷浑的归附,吐蕃与唐的联系频繁起来,吐蕃赞普(王)松赞干布(617-650年)遣使请求和亲。唐太宗遂于贞观十五年(641年)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(625-680年),与吐蕃和亲。文成公主到达吐蕃,随行人员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和作物种子,对于吐蕃的经济、文化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。唐阎立本绘《步辇图》,藏于故宫博物院。
按左侧三人中间一人为吐蕃禄东赞。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唐又兴兵攻打松外蛮,其地大致在今川西高原一带,松州(治今四川松潘)、嶲州(治今四川西昌)以西。③ 西北偏向 西突厥形势则较为庞大。
隋末,西突厥履历内乱?后,射匮可汗(?-618年)即位。射匮可汗重新统一西突厥,领土西达今咸海,东至金山,控制了今中亚及我国新疆大部地域,西域各国称臣。射匮可汗死后,其弟统叶护可汗(?-627年)即位。
统叶护可汗更扩张其领土,达于吐火罗(今阿富汗北部),服铁勒诸部,还进攻东突厥,向唐求和亲。和亲未至而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莫贺咄杀死。莫贺咄自立为可汗,然而十姓突厥(按西突厥有十姓,五弩失毕部与五咄陆部)不附。
于是达头可汗孙阿史那泥孰拥立统叶护可汗之子为肆叶护可汗。于是莫贺咄与肆叶护混战,都希望获得唐的资助,向唐求婚,事在贞观二年(628年)。唐太宗回应道:“汝國方亂,君臣未定,何得言婚!”实际上是继续隋文帝时的政策,坐视突厥内乱?而图一举收服。
厥后泥孰杀莫贺咄,又为肆叶护猜疑,出逃。肆叶护可汗不久被五弩失毕部赶走,不久死去。各部推泥孰为咄陆可汗,并接受了唐朝的封爵,时为贞观六年(634年)。咄陆可汗首次接受唐朝封爵具有重要意义。
咄陆可汗获得汗位不久即去世。未久,西突厥又发生内乱?。
高昌因与西突厥联络,自恃有沙碛阻隔,常遮断唐朝与西域的来往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太宗遣侯君集率军度沙碛攻高昌。高昌其时仍是麴氏政权(参见本系列第三十四期 西域诸国),君主为麴文泰(?-640年)。
麴文泰不意唐军居然度沙碛到城下,惊惧而死,其子麴博雅降唐。至此,曾经自立一百四十年的麴氏高昌国(501-640)死亡。
唐以高昌为西州,以高昌西北旧西突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(治今我国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),并置安西都护府(治交河城,今我国新疆吐鲁番西),以掩护西域商道。高昌被平定之后,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国力雄厚,起兵攻唐,为唐将郭孝恪击败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在灭龟兹(国都在今我国新疆库车)以后,形成安西四镇(龟兹、焉耆、疏勒、于阗,至高宗时又有变更)。
④ 东北偏向 高句丽(此时史书亦称高丽,与后之高丽差别,本文仍作高句丽以示区别)仍是唐初君主的心病。隋文帝、隋炀帝四五次发兵,都未能征服高句丽。
唐太宗统治后期,日渐自满,企图完成隋朝所不能完成的功业。贞观十八年(644年)底,太宗宣布将伐高句丽,次年夏海陆两军并出。太宗亲自督战,动用了可以在一里外飞石三百斛的抛石车、冲车等武器,又攻安市城(约在今我国辽宁海城境),数月而不能克,于是退兵。
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太宗又派兵渡海攻高句丽。之后又下令在江南赶造船只,准备伐高句丽,未成而太宗去世。三、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。
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没有什么事情是连一个好的开头的没有的,可是很少有事情能够一直维持开始的好状态。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唐太宗。
大多数人相识唐太宗,都认为他是难过的明君,开创了贞观之治,可是很少有人相识他统治后期是什么样子。太宗统治后期,不再能较好地纳谏,开始大兴土木,修翠微宫(今陕西西安滦镇街道翠微山下)、玉华宫(今陕西铜川印台区西北),而且也开始了对外的战争,东伐高句丽,北灭薛延陀,西克龟兹,南破松外蛮。此外劳民伤财,征集江南民工造海船,命剑南黎民输资造船,最终发作了蜀地雅、邛、眉三州(约在今四川邛崃、眉山市、雅安市等地)僚人的反抗。
太宗年不外五十而死,原因则是服食丹药。贞观后期的统治实在算不上是明君所为。太宗还一度因谣言而推倒了他给魏征所题的墓碑。
直到他伐高句丽失败,在返回途中,才又想到魏征,十分忏悔,重立墓碑。封建君主营造的所谓“治世”、“盛世”,泉源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,而不是真正为了黎民痛苦。唐太宗早年之所以能够勤勉纳谏,是因为隋炀帝的教训就在眼前,正如他所引用《荀子·王制》的那句话: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”这句话实际上是含着对人民的极端恐惧,因此不得不十分警醒。
可是一旦自满自满,太宗的欲望就发作出来。因此,这也说明一个问题,就是封建君主制有其天生的痼疾,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摒弃。
唐太宗死后,其第九子李治继位为帝,史称唐高宗(628-683年,649-683年在位)。唐高宗的历史评价和形象,向来易为人所误读,原因在于他被两个在历史上有着突出职位的君主夹在了中间。
本文关键词:yb体育app,yb官方版下载,yb体育app官网
本文来源:yb体育app-www.auxktwx.com